汽車巨頭的持續發展競賽:汽車產業如何應對全球顛覆。

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其動態增長階段可以透過競爭性質、產品生命周期和消費者需求來解釋。它一方面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幫助工業部門更快地發展,從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隨著汽車工業日趨標準化,競爭程度不斷加劇,大多數汽車巨頭的生產基地正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利用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 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抓住這些機遇,其中包括泰國、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許多亞洲國家。

西歐於1890年代初開始批量生產汽車。美國於1896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和燃氣汽車。1903年,福特介入。汽車價格從1908年的850美元降至1916年的360美元。經濟大蕭條和世界大戰導致銷量下降但20世紀50年代和1960年代是汽車的輝煌時代。

1970年產量達到1100萬輛。汽車產業專家表示,汽車行業的國際業務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特汽車公司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從美國向西歐和日本的技術轉讓。

這產生了兩個重要趨勢。第一個是工業化的進步導致日本和德國汽車市場的增長和產量顯著增加。第二個重要趨勢是,由於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禁運,日本向美國出口節能汽車。此前,美國因油價低廉而生產“肌肉車”,但油價震盪後,美國必須與成功生產節能汽車的歐洲和日本競爭。

設計、營銷、價格、客戶滿意度等第一次在汽車市場上變得重要。到1982年,日本成為美國市場的全球領先者。潛在的增長機會導致全球汽車行業產能過剩。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併購和戰略聯盟的形成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全球貿易的增長也是世界商業分銷系統不斷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也加劇了汽車製造商之間的全球競爭。日本汽車製造商通過修改美國的製造模式建立了創新的生產方法。他們還能夠適應和利用技術來提高產量並增強產品競爭力。

以整體而言,全球汽車製造商已出現透過與海外市場其他大型汽車公司合併來擴張的趨勢。產業整合加劇了全球製造商之間的全球競爭,以及在國外市場的定位,將世界汽車製造商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通用汽車、福特、豐田、本田和大眾,剩下的兩類製造商試圖整合或合併其他較低集團的汽車製造商與第一集團公司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