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自駕車產業綜合發展現況與趨勢剖析:商業模式比較、產業鏈影響
圖片: Reuters TPG
- 全球主要企業策略與商業模式比較
Tesla(特斯拉):採自營模式,自購車隊推Robotaxi服務,結合FSD軟體直送消費者。計畫2025年6月在德州奧斯汀率先部署Robotaxi;私人車市場則透過OTA持續升級FSD功能。特斯拉端到端整合硬體與AI軟體,收集大量真實路測數據(平均每485萬英里事故率),為自駕演算法訓練與優化提供基礎。商業布局側重平台自主運營,強調技術領先與數據優勢。
Waymo(谷歌): 採平台模式,技術商Waymo擁有自營車隊(Waymo One),並向用戶提供Robotaxi服務,已在美國數城推出;同時與斯泰蘭提斯、雅馬哈等車廠合作推出自駕車型,兼顧B2B與B2C。Waymo長期積累模擬與實車里程,技術成熟度高,商業化較為穩健。最近其安全表現持續改善。
Cruise(通用汽車): 通用全資擁有Cruise,主要業務為自駕計程車服務。Cruise在舊金山建立自營車隊,並與本田共同研發L4車型。其策略是依託通用供應鏈與資本實力,快速度量產自駕車並部署城市服務。然而,2024年通用決定縮減Cruise資金投入,顯示傳統車廠對自駕分配更謹慎。Cruise近期也與Lyft合作,屬於多方合作模式。
Aptiv/Motional:原為採購商與技術商,現與現代汽車合資成Motional,專注提供自駕出行服務。其商業模式是與叫車平台(例如Lyft)或OEM合作,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與車隊,並不直接面向個人用戶。Motional致力於高速公路長途與城市共享出行,力圖在交通網絡中定位穩健的B2B服務角色。
百度Apollo:中國最大自駕平臺,以技術研發與平台服務為主。百度自營Apollo Go無人計程車,已在多城上線;同時向多家車廠(例如上汽、長安)提供技術授權與解決方案。Apollo模式類似Waymo,以深厚技術積累與生態布局為核心。其開放平臺策略有助於快速擴張市場,但需與地方政府政策密切配合。
AutoX:中國新創企業,專注Robotaxi運營,與福特等車廠合作。AutoX已在中國部分城市和美國休斯敦試點營運,採用自營+合作模式,自行負責技術開發與車隊,與汽車廠整合車輛。策略目標為在成熟市場率先商用,定位精準。
小馬智行(Pony.ai):中美雙總部的獨角獸,投資方包括豐田、本田、廣汽等。Pony採垂直整合策略(硬體、軟體、數據平臺一條龍),曾獲北京與廣州測試牌照,已在上述地區與美國加州開展Robotaxi服務。與豐田合作打造Lexus自駕車,2025年在爾灣與舊金山正式營運。其商業模式介於自營與多方合作模式,既自行運營車隊,又與產業巨頭合作,擁有獨立硬體研發能力,有望率先在中美市場達到盈利。
- 產業鏈影響與機會
傳統車廠轉型:自駕潮流迫使傳統汽車廠商從純硬體製造向軟硬整合、出行服務轉型。未來車廠不僅要賣車,更要投入自駕技術與數據服務,部分中後段產能將被削減。隨著高度智能化趨向共享化,無人車平台將重構出行模式,私家車保有率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出租與網約運營。因此,車廠需加速研發與新興勢力合作,以免被淘汰。
行業整合也將加劇:研發力量強、且技術積累深厚的新能源車企(如特斯拉、比亞迪)將更具競爭力;而投入不足的傳統車企面臨出局風險。
自駕晶片與電子供應商:車用晶片成為汽車界的黃金,商機爆發。台灣與中國廠商(例如台積電、聯發科、黑芝麻、地平線)可望分享成長紅利。
研究指出2025年是自駕晶片定型之年,市場將集中在少數大廠,早期入局者將受益。其他車用電子與軟體公司(博世、大陸、義隆等),亦須加速佈局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晶片和AI運算平台。對上游廠商來說,這意味著高度定製化需求與龐大晶片採購。對投資者而言,晶片與AI算法公司將成為布局重點。
地圖與數據服務商:高精度地圖與即時數據是自駕關鍵資源。HERE、TomTom、百度地圖、AutoNavi等地圖商將迎來新需求:自駕車需更精細的道路網路、標誌、紅綠燈位置等資訊,實時更新頻率亦提高。此一領域也開放AI與5G廠商(如華為、騰訊等)切入,參與車聯網數據平臺建設,形成全新商機。
Tier1零組件供應商:傳統Tier1(博世、大陸、法雷奧等)正加快轉型,從汽車電子到系統集成,積極推動L3/L4模組與自動駕駛平臺。這些公司憑藉規模與研發優勢,可扮演OEM與新創間的橋樑,提供完整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鏈中也出現許多新玩家(例如Mobileye原為Tier2現獨立上市,為市場帶來競爭與分工機會。
保險業:自駕車大幅降低事故率,但也改變風險與責任分配。隨高度自動化,車險將從傳統駕駛人責任保險轉為產品責任保險,或是平台責任保險。蘭德報告指出,無人駕駛時代將催生新險種需求,例如無人計程車保險、網約車司機責任險等。保險公司需重新評估風險模型,並可利用車端數據(碰撞紀錄器)改善理賠準確度。在短期內,保險業面臨賠付率下降的壓力,但也衍生基於里程收費的創新商業模式。
基礎建設:自駕落地需智慧基礎建設配合。政府與企業正投入升級道路(車路協同設備、智慧號誌、地面感測)和5G網路以支援高頻通訊。電動車充電網絡與智能停車場亦需併進建設,以滿足未來自駕EV的需求。這對電信、能源、城市規劃等行業而言,帶來新的投資風口:例如與地方政府合作試點智慧道路、建構自駕示範城等。
2025年自駕產業正處於由研發走向商業化的臨界點。各方需把握技術成熟與法規調整帶來的窗口期,制定長期策略。對產業決策者而言,關鍵在於識別領先趨勢、選擇合作或投資對象,以及洞察政策走向,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的布局和資源配置。只要技術與監管同步演進,自駕車將在未來幾年實現安全落地,改變傳統交通生態,並創造新一波的投資與增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