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自駕車產業綜合發展現況與趨勢剖析
圖片: Copyright©Tesla
- 2025年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度
感測器與硬體,自駕車普遍採用多感測器融合,包括攝影機、雷達、光達等。以特斯拉為例,新車搭載8顆500萬畫素攝影機,透過AI深度學習進行圖像辨識。其他廠商(如Waymo、百度Apollo)則結合光達與毫米波雷達提升遠距離偵測精度。近年固態光達與4D雷達快速發展,成本顯著下降,可望在商用車型廣泛量產。
AI決策系統,自駕核心是端到端深度學習演算法(End-to-End AI)。以特斯拉FSD為例,最新版V13已加入倒車自駕功能,並利用NVIDIA Dojo超級電腦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系統能學習駕駛員在各種情境下的操作,作出近似人類的駕駛決策。下一代AI模型(例如大型自駕模型)結合多模態感知(語音、視線、姿態)與虛擬3D場景模擬,將進一步提升決策精準度和適應性。
晶片與運算能力,車用晶片需求急遽增長。一部先進自駕車可能需整合數百至千餘顆半導體元件,驅動運算量遠超智慧手機。2023年全球車用晶片市場規模約726億美元,預計2034年將達1467億美元。主要廠商例如NVIDIA、Qualcomm、Intel-Mobileye、三星與中國華為等持續搶進。NVIDIA已建立從雲端到車內的運算生態:在資料中心提供GPU訓練、在車端推出Orin/Drive平台;Mobileye則擁有七成以上L2級ADAS市占(EyeQ晶片),並開發L4平臺;中國廠商例如黑芝麻、地平線推出新一代車規SoC,預計2025年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數據訓練與部署,大規模自駕需要龐大標註數據與模擬訓練。2025年中國自駕市場規模估近4500億元人民幣,技術發展必須倚賴海量高品質數據。各企業透過真實路測里程、閉環模擬場景及數位孿生進行資料蒐集、清洗與標註。車用AI研發趨勢為車雲協同,即車端感測、雲端算力結合,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車路雲基礎設施建設。此外,5G/V2X網路與高精度地圖(HD Map)平台的整合,也成為關鍵,使車輛能實時獲取更新交通資訊,並支援邊緣運算與遠端監控。
- 商業化應用場景
Robotaxi與穿梭巴士,自駕計程車是當前商用推動主力。美國Waymo(Google)在亞利桑那、舊金山等城市提供無人計程車服務;Cruise(GM子公司)在舊金山啟動封閉區域試營運;日本Motional與Lyft合作於拉斯維加斯試營運。中國方面,百度Apollo Go已在北京、廣州、重慶等地開始機器人出租車運營;Pony.ai在北京與廣州亦有Robotaxi服務;AutoX在廣州進行商業測試,並與福特合作。Tesla規劃於2025年6月在德州奧斯汀推出Robotaxi(最初部署10至20輛Model Y)。業界預測,至2035年全球將有40至80座城市大規模上線自駕計程車,中美為主力市場。Robotaxi運營模式分兩類,一是自營模式(Tesla自購車隊收集數據),二是多方協作模式,技術商、車廠、出行平台合作,例如上汽、享道、Momenta、Cruise、通用、Lyft等。
城市物流與自動駕駛卡車,城市物流自動駕駛服務(無人送貨車、巡檢車等)已在多國試點。美國Nuro等小型無人配送車在社區遞送,長途卡車自動駕駛服務(例如TuSimple、Aurora)聚焦固定路線。報告顯示美國在卡車自動駕駛上領先,預計2035年固定路線的新車銷量中,無人卡車將占相當比例;歐洲則因跨境監管與成本因素進展較慢,中國企業例如百度與外運股份合作試運行無人卡車,部分快遞物流園區引進無人送貨車。這些應用強調經濟型與可靠性,主要聚焦高速公路及工業園區等封閉或限定路線。
封閉區域與專用場域,許多企業在機場園區、工業廠區、校園及展場等封閉或半封閉環境部署自動駕駛小巴或巡航車。這些場域路況受控,技術門檻較低,適合作為商業驗證平台,例如日本自駕小巴在地方城鎮試營運。國內外亦有無人物流車在港口、礦場採用,提升物流效率。此類應用往往與5G網絡、智慧交通基礎設施(路側感測器、智慧號誌)結合,為自駕技術在特定環境快速落地提供契機。
私人自用車輛,目前私人車市場中,多數新車標配L2/L2+級輔助駕駛功能(車道維持、自動跟車等);2023年中國L2新車滲透率已逾47%。L3級自動駕駛因成本、監管和安全考量仍屬初期推行階段,僅少數量產車(例如賓士Drive Pilot)獲德國認證,可在高速公路特定條件下解放雙手。儘管特斯拉 FSD在部分市場向用戶開放Beta測試,仍需駕駛監控。短期內,私人車自駕依然以駕駛輔助及駕駛員監督模式為主,而具條件的L3系統預計至2030年前後逐漸普及,但佔比仍有限。
- 政策與法規環境
美國:截至2025年,美國自駕法規仍以州為主,各州標準不一。加州通過AB1777法案,要求自駕車測試須投保至少500萬美元;德州、內華達等州則較開放無人車上路。聯邦層面,交通部(DOT)在2025年4月推出自駕車新政策框架(Automated Vehicle Framework),放寬部分安全要求並擴大豁免計畫。交通部長強調建立統一的國家標準,簡化監管手續。此外,美國NHTSA更新事故回報規定、簡化自駕車豁免申請(SF開放自駕豁免,允許更多未通過FMVSS標準車輛上路)。美國監管趨勢從歷年各州分歧走向聯邦主導、監管鬆綁,目標加速商用部署。
歐洲:歐洲採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標準,各國配合修訂。2025年3月,UNECE通過新的R171法規修正案,允許經系統監控的自動換道功能在高速公路上合法使用。捷克於2025年通過自駕新法,2026年1月生效,依據UNECE R171允許在特定場景啟用高階FSD功能,駕駛者未接管前不負責任;英國已於2024年通過《自動駕駛車輛法案》,明定自駕實體(ASE)與責任使用者角色,預計2026年起商用無人車營運;挪威於2025年4月依UNECE創新技術條款,批準Tesla在公共道路測試FSD兩年,駕駛人須全程監控。歐盟對自駕審慎但逐步開放,重視安全與責任界定;各國立法進度不一,有的先試驗後立法,有的同步推動R79/R157等UNECE規範。
中國:中國自駕由城市試點先行。北京市於2023年底率先核准Mercedes-BenL3系統上路,成為首批允許量產條件自動駕駛的城市;深圳、廣州、武漢等地積極建設智慧道路與部署無人運營服務。2022年深圳發布《深圳經濟特區自動駕駛管理條例》,規範準入級別與責任劃分。中國亦在推動統一標準與責任機制的制定,建立全國性規範體系。截至2025年,一線城市已有數十輛無人出租車與貨運車上路(例如百度Apollo、Pony.ai獲地方牌照測試),中國多地開放測試道路、發放多項自駕路测牌照。中國監管節奏由政府引導,採漸進開放策略,先在多城市進行封閉或部分開放測試,再逐步對應國家標準,力求在安全可控下推動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