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對與道路車禍相關的因素進行了研究,並且得出結論,認為駕駛者行為是主要的促成因素。

  • 人為因素是道路交通事故最可避免的因素,因為駕駛者對自己的駕駛行為負有高度的責任。

駕駛行為跟人駕駛車輛時的駕駛習慣有關。一個人的駕駛方式一般是有意識地進行的。很可能還受到當前情況的影響,比如說天氣狀況、道路交通狀況、駕駛者的身體、心理狀況、車輛狀況,以及其他各種因素。

事故可能由於多種原因的組合而造成。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可能是道路使用者、有缺陷的車輛及道路狀況。道路使用者可以是駕駛者、行人或者乘客。大多數道路使用者都知道一般規則及安全措施,但道路使用者的疏忽和粗心會導致車禍事故。

自從2007年以來,這些數字一直在持續增加。這些道路交通傷害造成了大約3%的GDP損失。「根據2015年全球道路安全現狀報告,全球每年有超過120萬人死於道路,道路交通傷害成為全球主要死因。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15歲至29歲年齡組的首要死亡原因,預計到 2030 年將成為第七大死亡原因。」

大多數交通事故也許是可以預測及預防的,儘管道路交通傷害多年來一直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透過適當的交通工程手段及管理原則,可以大大減少道路事故。此外,異常的駕駛者行為已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因此,在全球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以了解駕駛者行為。

 

  • 研究發現,由於對駕駛任務的注意力下滑,駕駛者的表現會更差。

交通違規及事故是我們在世界各地經常遇見的常見問題。駕駛者分心係指使駕駛者從其作為駕駛者的主要職責中分心的活動。有趣的是,駕駛者分心,這可以說是人為錯誤之一,被發現經常出現在年輕司機身上。

「研究表明,開車時進行分散注意力的活動會增加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一般來說,分心可以分為四種類型:視覺分心、認知分心、聽覺分心及環境分心。」

比如說開車時使用電話可能會導致分心,乘客的存在,或車輛內的任何其技術相互影響。導致事故發生的另一個因素是駕駛者在路上的行為。駕駛行為是駕駛者在駕駛的瞬間,由於受到外部及內部因素的影響,而做出的一種反應形式。

駕駛確實是一項複雜的活動,需要一定的技術。它同時涉及駕駛者的身體、認知、感官及心理運動。因此,除了技術性的駕駛技術外,還需要具備知識、熟練度及成熟度,以控制自己在駕駛時對周圍環境的反應。無論道路上的社會及環境變化如何,駕駛者都必須控制自己的行為及情緒。

年輕司機被視為成長中的個體,處於身體、認知、情感方面的成熟及發展階段。與其他年齡層的人相比,年輕司機具有冒險精神。這些年輕司機在對眼前的危險的把握度也較差,更容易分心駕駛。